,来者世界是时的得正搅局候
这两天Layer2圈子里都在讨论一件事:Blast这个新玩家只用了48小时就吸金20亿美元TVL,让整个市场都坐不住了。说实话,看到这个数据的时候我也惊掉了下巴——沉寂了这么久的Layer2市场,终于来了一条真正的"鲶鱼"。 过去一年我观察Layer2市场最大的感受就是:大家都在闭门造车。L2beat上的60多个项目,整天不是在争论OP-Rollup和ZK-Rollup的技术路线,就是在比拼TPS数字。Starknet开源了Prover组件,Scroll号称EVM等效性最强,zkSync搞账户抽象...技术叙事一个比一个宏大,但打开钱包一看,实际用的人就那么点。 这让我想起2017年的公链大战,当时也是各种百万TPS的口号满天飞。现在看来,Layer2似乎正在重蹈覆辙——太过沉迷于技术竞赛,反而忘了扩容的初心是要让更多人能用上区块链。 Arbitrum和Optimism这两个老牌选手确实积累了不少生态项目,但我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:它们的TVL增长曲线在发币后几乎走平了。这说明什么?现有的DeFi应用已经带不动Layer2的增长了。 我经常在想,Layer2最大的优势明明是gas费低、体验流畅,按理说应该吸引大量普通用户才对。但现实是,这里仍然是矿工、科学家和机构玩家的游乐场。普通用户根本分不清ZK-Rollup和OP-Rollup的区别,他们只关心:这个东西用起来方不方便?安不安全? 更讽刺的是,当初大家诟病的Sequencer中心化问题,现在居然被各种"Stack战略"合理化成了行业标准。这不就是典型的"屠龙少年终成恶龙"吗? 说回Blast,虽然它的空投激励模式确实有点"简单粗暴",但这种"搅局"正是Layer2市场迫切需要的。就像早期的Uniswap用流动性挖矿打破了DEX的僵局一样,Blast的出现至少带来了三点改变: 首先,它撕下了Layer2"技术至上"的遮羞布——用户根本不在乎你用的是什么Rollup方案,他们只关心收益。 其次,它可能会倒逼其他Layer2项目加速发币。毕竟现在市场流动性就那么多,Blast吸走一大块,其他项目只能跟进。 最重要的是,这次"搅局"可能会加速行业洗牌。那些只会讲故事的项目很快就会被淘汰,真正有价值的Layer2才能活下来。 作为一个长期观察者,我觉得Blast就像一剂猛药。虽然味道有点冲,但对症下药才能治病。Layer2市场需要的不是什么"技术圣杯",而是一个让普通用户愿意使用的理由。从这个角度看,Blast来得正是时候。技术内卷下的虚假繁荣
生态困局:DeFi三驾马车拉不动增长
Blast的启示:市场需要新鲜血液
- 最近发表
- 随机阅读
-
- USD1:特朗普背书的稳定币新贵引发市场狂潮与政治风波
- 当美联储开始关注RWA:读懂代币化背后的金融革命
- 比特币站在十字路口:熊市阴霾下的机会与挑战
- 谷歌云高管一针见血:Web3的真正价值被币价炒作掩盖了
- 解密火币甄选站:为什么说这波优惠真的上天了?
- 灰度VS SEC:这场比特币ETF大战或将改写加密货币历史
- 比特币的逆袭:一个数字货币如何赶超支付巨头Visa
- 市场观察:比特币或将面临长期回调,牛市支撑带成关键战场
- 加密货币市场大反弹后,牛市真的要来了吗?
- 匿名大V悄悄布局:这两个冷门币种或将迎来爆发期?
- Layer N:这个能让DeFi与CEX掰手腕的Layer2到底强在哪?
- 人工智能如何重塑加密货币交易所的未来格局?
- 为什么我认为区块链的春天在中国?一位从业者的深度观察
- FIL暴跌背后:老韭菜的深度思考与实战经验
- Friend.tech:一场精心设计的社交金融游戏
- 市场暴跌中的精准狙击:我是如何带团队狂揽8700美元利润的
- 市场情绪过山车:PPI数据引发的暴跌到底在玩什么把戏?
- 比特币ETF生死局:华尔街与加密市场的终极博弈
- 比特币蓄势待发:27,500美元关口或将告破
- UNI和DeFi到底值不值得投?一位老韭菜的掏心窝话
- 搜索
-