了了更找到退休能合我们案的智约存储方T该高效
作为一直深耕公链设计的区块链开发者,最近我们团队在搭建一条全新的公链时,遇到了一个令人头疼的问题。这条公链不仅要实现创新的"有用工作量证明"共识机制,还要兼容以太坊智能合约系统。说实话,当我们把Python虚拟机整合进公链并意外实现RPC兼容时,还挺有成就感的。
性能瓶颈的发现
记得那天下午,我们在AWS服务器上跑MPT基准测试的场景。原本只是想确认下性能指标,结果测试结果让整个团队都傻眼了 - 插入1千万条数据,Trie只需要几分钟,MPT却要几个小时!更夸张的是,当数据量增加到1亿时,MPT居然需要运行好几天。这就像你开车去接朋友,明明说好10分钟到,结果导航给你导了条要开三天的路线。
我突然想起大学编程课老师说过的话:程序=算法+数据结构。如果数据结构选错了,就像给法拉利装上拖拉机的发动机,再好的算法也救不回来。这个发现让我们意识到,如果不改变MPT这个底层数据结构,公链性能永远会被卡在瓶颈。
另辟蹊径的解决方案
看着Verkle Tree这些复杂的新型数据结构,我们决定换个思路 - 能不能干脆不用MPT?这就像马斯克造火箭时,不纠结于改进传统燃料,而是直接研发可回收火箭。我们开始思考:如果直接在Trie上实现智能合约,不就彻底规避MPT的性能问题了吗?
实现这个想法需要解决几个关键问题。首先是状态存储,我们设计了一个巧妙的键值格式:
globalstate_合约地址_变量名_区块高度_区块哈希
比如globalstate_0x1_total_1_abc1234表示合约0x1在区块1时的Total变量值。为了优化查询性能,我们还加入了一个小技巧 - 用大数减去区块高度来确保最新数据排在前面。
实际落地与成效
经过两个月的紧张开发,这个方案终于落地了。最让我自豪的是,我们不仅用Python实现了完整的虚拟机,还开发出了Python版的ERC20合约。现在测试网上的转账操作流畅得就像用微信发红包一样简单。
成果是显著的:在相同硬件条件下,新方案处理1亿条数据的时间从几天缩短到几分钟。这就像给区块链装上了涡轮增压,性能提升立竿见影。更妙的是,这个改变对终端用户完全透明,他们依然可以用熟悉的MetaMask进行操作。
反思与展望
回顾这段经历,我深刻体会到区块链开发就像在太空中修飞船 - 一旦发射就很难大改。这也是为什么我们在系统上线前反复打磨每个细节。目前测试网已经开放,诚邀各位开发者来体验这个新型智能合约系统。
这次探索也让我明白,创新往往来自对"理所当然"的质疑。就像我们常说的:"解决方案并不复杂,但需要实践和行动。"期待更多志同道合的伙伴加入区块链底层技术的创新行列,共同推动这个行业向前发展。
本文地址:http://a5d6.8kkf.com/html/080b1899901.html
版权声明
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,不代表本站立场。
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,未经许可,不得转载。